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公門有公,卿門有卿之局面。
九品中正制前期確實有積極的影響,但是後面腐化之後,使得世家門閥化,政治貴族化,底層上升的渠道直接因此腰斬。
兩晉之所以衰弱也正是因為這腐敗無能的九品中正制。
「利益交換、政治妥協……」
掃視着桌面之上的文書,許安已經明白了漢庭之中發生的一切。
「飲鴆止渴嗎?」
單看紙面之上的實力,現在反而是漢軍更為強大。
麴義麾下原來的五萬多名軍卒被精簡裁汰之後,只留下了一萬六千人,其餘的軍兵都被安排進入了屯田所之中。
而青州漢軍的足有六萬餘人,兗州駐防漢軍有八萬餘人,荊州漢軍則有四萬餘人,合計十八萬人。
十八萬大軍,這已經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數字了,曾經孫堅在時,漢軍鼎盛之時也不過二十萬大軍,如今的漢軍似乎已經恢復昔日鼎盛的狀態。
不過,這只是紙面之上的數據。
若是戰爭的勝負可以依靠紙面上的數據的來決定勝負,那麼兩方的主帥直接拿着紙張對比數據,然後決定輸贏即可,也沒有必要真刀真槍的對壘兩軍。
紙面之上的數據終究是浮於紙面。
紙上談兵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
許安轉過身,檢索着懸掛在堂中的局勢圖。
在黃河的沿岸,雖然漢軍北伐失敗開始全面收縮兵力,但是明軍在許安的命令之下一直保持着相當的兵力,一直防備着可能到來的襲擾。
就算是佔據着優勢,但是許安仍舊是沒有放鬆懈怠。
如今明軍的主力都已經集中在了冀州地方也就是鄴城。
四營武卒、四營銳士還有陷陣營、黃天使者共計兩萬八千名步卒,都在鄴城近郊嚴正以待。
驍騎營、西涼營、上谷營、并州營四營合計兩萬餘名騎軍,也都在黃河北岸一帶駐防,戒備着南岸的漢軍。
步騎共計四萬八千人,比起兗州的漢軍的數量要少得多
武驤營此時已是從西域撤離,此時已經抵達了長安,正從長安向着鄴城趕來。
西域戰事基本結束,大宛國四分之三的疆域被納入了西域都護府的勢力範圍之內。
另外四分之一的部分被貴霜帝國佔據,大宛國王子在貴霜帝國的扶持之下登上了王位,重立了大宛國。
郭泰廢大宛國名,東遷大宛國之民於西域都護府內地,西遷西域諸國之民入大宛。
並於接壤疆域要道之處修築城池,定名「安西」,遷移中國之民三千人,北府軍六千入安西城,以為屏障。
賈詡先行一步,如今也已經到了鄴城。
武驤營減員頗為嚴重,有近千名軍兵因為各種原因去世,只剩下了四千餘人。
其中一部分是因為戰事的原因,而另一部分則是因為水土原因和長途跋涉等自然環境的因素。
武驤營、驍騎營兩營是明軍之中最精銳的兩營騎兵,其武備優良,甲冑堅韌,非尋常之軍能夠想比擬。
因為工坊的原因,灌鋼法已經開始普及,獻出灌鋼法的工匠也被授予十五級的「名匠」稱號。
因為之前設立的工匠分級制度,還有責任到人、獎金制度,使得明國國內的工坊技術一直在不斷的提升。
專利權的設定,使得技術開始有了交流,不再封閉。
而技術因為交流而得到了進步,工坊實驗室的設立也是使得工匠們開始有科學的意識。
窮舉法雖然耗費時間和精力看似愚笨,但是在很多時候確實最好的辦法。
明軍的盔甲堅韌度,兵刃之鋒利度已經遠超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