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接着1933年的時候,毛熊物理學家朗道就提出有一類星體可以全部由中子構成。
朗道也因此成為首次提出中子星概念的學者。
不過朗道提出的中子星模型存在很大問題,可以說除了名字和中子結構外,與實際的中子星出入很大。
他的模型更多偏向於發現了中子這玩意兒後,就猜測這玩意兒能夠形成天體——當然了,真實情況肯定沒有這麼隨意,這種模型的推導主要和簡併理論有關係。
接着在朗道之後。
茲維基也就是提出暗物質概念的那位大佬,也提出了一個中子星模型。
茲維基的中子星模型的準確率就非常高了,在模型本質框架上都要領先於朗道,甚至直接提出了中子星是超新星爆發的產物和能源的判斷。
如果單純截止到這裏,那麼中子星概念的提出歸屬其實是比較清晰的:
朗道最先提出了文字概念,茲維基提出了正確框架,這種事兒在物理學界上很常見。
但在1939年2月15日的時候,奧本海默突然參了一jio。
當時奧本海默和沃爾科夫在《物理學評論》發表了一篇關於【大質量中子核】的論文,也是公認的中子星模型的數學框架。
這個論文引用了茲維基的部分成果,但奧本海默因為與茲維基私下關係很差的緣故,並沒有在論文中提及茲維基,反而是提到了朗道。
儘管後來茲維基親手發表了一篇《高坍縮星體的觀測和理論》的論文,但他的名氣和奧本海默終究差太多了。
加之朗道確實是在時間上最早提出中子星概念的人,於是這通水就這樣被攪渾了——很多人以為是朗道提出了正確的中子星概念
而且這事兒最複雜的地方在於茲維基其實並沒有被搶走提出【正確中子星模型】的名頭,但想要知道這一點,你要麼得是天體物理相關專業,要麼就是要深入查詢很多資料才會知道真相。
如果你只是順手搜索中子星的提出者,基本上得到的都會是朗道這個結果。
視線再回歸現實。
中子星的提出雖然扯皮頗多,並且眼下這個時代還沒有人真正發現中子星,不過這個概念終究算是普及化了——至少對於楊振寧來說如此。
徐雲不提中子星還好,徐雲現在這麼一提,楊振寧的疑惑反倒更濃了:
「小徐,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根據茲維基提出的模型所謂的中子星,應該就是一種超高密度的天體。」
「由於其質量過大,但又沒大到可以塌縮成黑洞的極限也就是奧本海默極限,最終將一般元素的核外電子在引力作用下與原子核內的質子結合變成中子,加上核內原有的中子一起構成了中子排排坐的一種星體。」
「且不說這種星體目前還沒有被發現即便它真的存在,和脈衝星又有什麼關係?」
眼見楊振寧能夠比較完整的敘述出中子星的概念,徐雲對於接下來要說的內容總算是輕輕鬆了口氣:
「楊先生,您有所不知,所謂的脈衝星其實就是一直在高速轉動的中子星。」
楊振寧頓時一愣。
脈衝星是高速轉動的中子星?
這個概念他倒是頭一次聽說。
不過他並沒有急着出聲詢問緣由,他知道徐雲肯定會進一步的做出解釋。
果不其然。
話筒對頭很快傳來了徐雲的聲音:
「楊先生,您應該知道,根據茲維基的理論,中子星並不是單純由中子堆積成的星體。」
「中子星由於內外壓力差的存在,實際上並不是真的一個挨一個那麼簡單。」
「例如中子星的內核部分壓力更大,實際上是超子,中間層才是真正的自